主要解决教学问题
问题一:课程价值引领不突出,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不聚焦,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与精准度不均衡。
问题二:课程内容和教学无法适应造价数字化升级和教育信息化需要,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匹配。
问题三:教师教学对教材形成路径依赖,专业实践能力、教学创新能力弱,“双师”素质不足。
主要做法与经验成果
一、“四融并举、匠心铸魂”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,解决课程价值引领不突出问题
聚焦培养新时代造价工匠,融合工匠精神培育与造价师职业道德教育,设计“细致识图、精准计量、诚信计价、高效管理、创新应用”德技统一主线,构建课程思政体系,全面升级课标,实施课程思政全覆盖。融合校内教师与企业骨干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,定期政治学习、集体教研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。融合500余个红色文化资源与建筑行业资源打造“红专融合”思政素材库,以问题、项目、案例等形式融思政要素于课程资源。融合课内与课外,通过画龙点睛、专题嵌入、元素化合等方式融思政教育于第一课堂,第二课堂开展专业赛训、项目顶岗,双堂联动引导学生怀匠心、铸匠魂、守匠情、践匠行,突显课程价值引领。获评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1门、校级8门。
图1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
图2 “红专融合”课程思政素材库
二、“数智转型、能力递进”升级内容创新教法,解决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匹配问题
调研30余家企业,融合赛证梳理出精造价、善BIM、精诚创新等40条岗位胜任力,重构“德技并修 素能并进”课程模块。将云计价等岗位新技能融入课程,实施课程内容数字化改造,引入新技术、新标准、新素养动态更新课程。校校、校企联建资源库1个、在线课8门、新教材15本、虚仿资源8套等数字化资源,校企协同打造产业学院、智慧教室等校企互通智慧化教学场所,有力支撑课程教学。以递进项目为载体创设职场化情境,实施“温学用融升”递进翻转化项目教学,实现学生“基础能力-单项能力-综合能力”递进提升。引入云对比、工程审核等评价工具,结合学习报告和课程预警,对学生计量计价等核心能力进行可视化动态评价,促进深度学习。通过课程内容、教学资源、教学场所、教学载体、教学方式、教学评价全流程数智转型升级,切实增强课程对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适应性。
图3 高素质复合型造价工匠胜任力模型
图4 “德技并修 素能并进”课程模块
图5 “能力递进”项目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
图6 课堂教学实景
三、“一核四翼、五级成长”打造工匠双师团队,解决教师“双师”素质不足问题
以省级创新团队为引领,以师德教育为一核,以提升教学、实践、科研、数字化能力为四翼,设计了“新人-青教-骨干-带头人-名师”五级成长分层培养主题和项目,打造师德高、教学好、实践强、服务行的工匠型课程团队。通过学习养德、规则立德、典型树德、实践育德等常态化师德教育,夯实师德根基。建立BIM中心、企业工作站等双元协同教师培养平台28个,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,企业骨干进课堂引入新技术和真实项目,教师进企业上项目供服务锤炼实践能力,校企共研再造教学载体,实现专兼教师素质双升。构建“顶岗-带赛-建课-创新教法-育人”课改路径强化指导,培训赋能、项目驱动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和科研能力,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。
图7 “一核四翼、五级成长”工匠双师培养体系
图8 “双师型”教师“成长-能力”分层培养矩阵